2010-09-21 19:02 來源于網絡 【大 中 小】【打印】【我要糾錯】
傳統(tǒng)嶺南園林以洋風濃郁、世俗性、娛樂性強而個性凸顯,后世逐漸形成多元并蓄、經世致用的地方特色,“成為與江南,北方鼎峙的三大地方風格之一”。
晉《博物志》云:“五嶺已前,至于南海,負海之邦,交趾之土,謂之南裔”,南裔指嶺南,古屬百越之地。
嶺南地域概念有廣義和狹義之分:廣義嶺南地區(qū)包含廣東、廣西、海南、福建及港澳臺等地區(qū),狹義多指今廣東省版圖。本文案例雖多位于廣東省范圍,然而這些園林均為嶺南古典園林代表作,具有典型嶺南地域特色。且位于嶺南經濟高度發(fā)達地區(qū),處于嶺南文化核心輻射范圍,其造園材料革新與技藝發(fā)展可以代表近代嶺南私家園林主要變革歷程2。
嶺南造園自南越古國始,至今逾2000年歷史。
自明清以后,中西貿易密切發(fā)展,大量新型建筑材料引入成為園林建筑新元素,使得嶺南園林建筑風貌樣式多樣。“嶺南地近港澳?接觸西洋文明可謂得風氣之先?如西洋式的石欄桿、西洋進口的套色玻璃和雕花玻璃等?本文以時間為主軸,關注19一20世紀初特定轉型期嶺南私家園林,如行商園林、士大夫園林商賈園林以及華僑園林等。探討新型建筑材料運用種類、方式、特點以及其對嶺南造園技藝發(fā)展的關系。試圖勾勒轉型期嶺南傳統(tǒng)私家園林中新型建筑材料運用脈絡,分析其對嶺南建筑近現代化進程所產生的積極意義。
1傳統(tǒng)觀念變革的濫觴
十三行是清政府特許的半官半商性質的對外貿易組織,壟斷大清帝國的夷人商務。充當政府與洋商之間橋梁的行商積聚大量財力物力,成為當時嶺南社會乃至全中國之特殊階層。行商宅院園林也隨行商勢力興盛而漸興起,他們長年累月與海外夷人接觸,其審美意趣和品位與其他商人相異,故行商花園多有洋味,莫伯治先生稱之為行商花園。
清廷曾制定禁令限定外商于商館內活動,準許外商每月至行商花園游玩。故行商花園性質特殊,既是私家園林,也是對外交流的窗口,被稱之為“涉外辦事處”。彼時外商在游記中所記載的見聞、所作繪畫作品等均是研究行商花園重要的歷史資料。從中我們可推想行商園林面貌,并且尋覓已使用某些新型建筑材料的蛛絲馬跡。
威廉姆斯(S.Wells Williams)在《中國》(1889年)一書中曾舉例說明十三行商豪華建筑:“行商獨占時代,廣州商人之中,在其行館中皆附屬有工程浩大,各式具備的花園。其中有變化萬千的全部玻璃造成的亭榭。此種可驚人之建筑物,不閉外戶,亦無從侵入;同孚行與其海山仙館名噪一時!斗h續(xù)志》記載潘仕成“創(chuàng)筑荔香園于西門外半塘,顏日‘海山仙館”’,習稱潘園。海山仙館約建于道光二十四年至二十七年(184J4—1847年)間。我們可從諸多文獻中了解海山仙館瑰麗美景,且種種跡象表明這是一座中西合璧式園林。《清朝野史大觀》描寫“潘仕成盛時,姬妾數十人。造一處大樓處,人各一室,其窗壁悉用玻璃,彼此通明。威廉·亨特所著《1日中國雜記》轉載1860年4月”日一封寄自廣州的信,可窺見潘園局部西式建筑風貌:“我最近參觀了一名叫潘庭官的中國商人的房產??房間里面也裝飾著大理石的圓柱極高大的鏡子、名貴的木料做的家具漆著日本油漆,天鵝絨或絲質的地毯裝點著一個個房間。間壁上刻著美麗的通花紋樣,從一個房間里面可以看到另外一個房間。鑲著寶石的枝形吊燈從天花板上垂下來。整個建筑群包括30多組建筑物,相互之間用走廊連接,走廊都有圓柱和大理石鋪的地面。婦女們住的閨房則更不止是東方式的華麗了。”結合其他史料,可以想象海山仙館中部分建筑或者建筑局部,可能已采用西式建筑手法。至少能推測出玻璃和鐵材料運用。這也許可視為目前已知文獻中,嶺南園林使用新型建筑材料之濫觴。另外從十三行公行統(tǒng)制商品,我們亦可看到行商輸入洋貨中有玻璃器和金屬類,不失為~個旁證。
有學者認為:北京皇家圓明園和廣州行商園林均為最早引進西方機巧器物和新型材料(如大型玻璃墻壁和隔斷)的實例。然而兩者各有不同的思想背景和設計手法,皇家園林是西方人親自參與設計施工,一切概從西式,自立一隅,形成異域風光:嶺南行商園林則吸收外來文化,由工匠靈活運用于中國園林自我本體之中,形成新的藝術特征舊。
然而行商花園確是已知文獻記載嶺南較早運用西洋材料的案例,筆者認為可視為嶺南古典園林變革之濫觴。
2傳統(tǒng)園林裝飾的創(chuàng)新
近代嶺南園林西式裝飾元素琳瑯滿目,如玻璃、鑄鐵、馬賽克等均洋韻十足。彩色玻璃是其中較突出的裝飾類型,其在傳統(tǒng)園林中的創(chuàng)新性運用有代表意義。
古人常把玻璃視為上天賜予的禮物,多用于器物制作。玻璃發(fā)展為建筑采光材料經歷了漫長的發(fā)展過程。清雍正年間,玻璃僅作為珍貴朝貢物品在宮中使用(“員外朗海望奉上諭:圓明園后殿內仙樓下做雙園玻璃窗一件,做樣呈覽過再做。山東傅山顏神鎮(zhèn)用“馬牙石為干,紫石為軟,凌子石以為瑩4”之法生產彩色玻璃亦多供宮廷器物使用。而此時近代通商口岸洋房建筑,已“洋樓聳峙,高入云霄,八面窗欞,玻璃五色,鐵欄鉛瓦,玉扇銅環(huán)”。
廣府地區(qū)清暉園、梁園、余蔭山房和可園,是晚清嶺南私家園林藝術代表作。有一個共同特點是大量使用“紅毛”5彩色玻璃,為清晚期中外文化交流的見證。清暉園于1888年漸成完整格局,窗戶多裝飾清代套色玻璃制品,據記載系當年嶺南玻璃制造業(yè)工匠利用意大利、法國進口的套色玻璃,運用傳統(tǒng)的蝕刻、車磨手繪等工藝加工制成”。
從現存實例可以看出,嶺南傳統(tǒng)園林建筑對彩色玻璃的接受與運用,是從融合到創(chuàng)新的過程。樣式大致可以總結為2類:一類為傳統(tǒng)式樣改良式——窗欞為嶺南傳統(tǒng)木構式樣,如回紋式、橄欖景式, 欞心鑲嵌蝕刻花鳥套色玻璃:另一類更富有西洋風式——拱形長窗構圖,配有石膏線裝飾,窗欞結構頗有哥特式教堂玫瑰窗意趣。
除此之外,具有新藝術風格鐵枝欄桿、鐵藝窗、鐵花架等元素也使用較多。這些新裝飾材料渲染了嶺南文化世俗特性,使其更傾向市井化審美情趣,然而對嶺南傳統(tǒng)建筑的結構體系并無實質性革新。
3傳統(tǒng)園林建造技術的借鑒
隨著口岸進一步開放,源源不斷的外來建筑材料和技術對嶺南傳統(tǒng)建筑產生了巨大沖擊。部分嶺南傳統(tǒng)私家園林嘗試借鑒外來先進建筑技術,這些園林在近代嶺南造園史上扮演了承前啟后的角色。潮陽西園與林園都是這樣的園林,其繼承了嶺南傳統(tǒng)園林精髓,同時積極借鑒西方園林形式、大膽運用近代新材料和技術手段,促進了嶺南園林建造技術進步。
西園建于1898—1909年間,園主人肖欽初為建筑承包商而至洋行買辦,后成為汕頭著名實業(yè)家。西園較粵中傳統(tǒng)園林近代化程度更深,不僅采用了當時極為少見的平板玻璃、鐵枝柱、鑄件、水泥等,并且能嫻熟利用新型材料的各種性能,營造了像穹窿光棚、懸板石橋、螺徑這類現代化的園林藝術形象,光緒三十四年(1908年)曾制作成模型在北京博覽會展覽。
位于南端三角地段的書齋庭園是全園精華所在。使用了只有在西式建筑中才能得以見到的懸板式和同軸旋轉式樓梯。懸板式樓梯設立在書齋樓閣與假山相連處,該樓梯應用力學結構原理,由墻體中懸出,不設梯梁,依靠材料自身咬合而形成懸臂。“螺徑”樓梯則連接假山上圓亭與半地下“水晶篇”,以同軸垂直懸板疊合成梯級,既節(jié)省用地,也解決了垂直交通問題,并顯示結構懸挑之美,成為園中一景。這些結構保留至今依然堅固如初,反映當時工匠對新材料與新結構運用技藝水平之高。此外,中部水池石橋采用折形平面,石板厚約15cm,橋下無柱支撐,構作亦相當大膽。橋上欄桿用細鐵枝柱構成圖案花紋,極似歐洲近代新藝術運動風格,奇特輕巧;圓亭玻璃項,下由木支架相托,而外壁亦采用大面積玻璃窗;假山主體選用潮陽桑田鄉(xiāng)一帶的海石構筑,內用水泥和鐵條為骨架而構造成型;在水晶篇臨水一面用玻璃墻相隔,內以鋼筋混凝土澆筑主體結構,在室內可望池中游魚嬉戲。園中還大量采用了西式垂花柱,玲瓏通透的彩色玻璃窗扇。西式拱窗楣和寶瓶琉璃欄桿等結構和裝飾構件比比皆是。林園同樣采用中西合璧的手法,嶺南園林和西式別墅建筑合而為一,引人入勝惻。
西園與林園運用了以往嶺南園林未曾使用的造園技藝,是轉型期嶺南園林建造技術發(fā)展的里程碑。其構建較粵中四大名園晚,正值外來建筑文化與新材料大量傳入潮汕地區(qū)之時。園內所采用新建筑形式,受到西洋建筑較大影響;西園園主原本就是建筑工程承包商,曾在汕頭承建過洋樓,對西方建筑技術有所了解,生活習慣亦受西方影響,故更充分體現了中西文化相互碰撞下的心理取向和技術取向。
4傳統(tǒng)園林建筑樣式的突破
近代后期,嶺南私家園林在被動接受先進文化時,主動引入先進技術。無數深受西方文化影響的華僑,將西方文化移植回鄉(xiāng)與本土文化相融合。開闊視野促使僑鄉(xiāng)誕生了更多樣式獨特的園林建筑樣式。開平塘口鎮(zhèn)立園(1926—1936年)正是在這樣的背景下建成的,園主為旅美華僑謝維立。
園中大量運用水泥、鋼筋、鐵條、鐵釘、花式地磚和玻璃以及柚木、坤甸木等建筑材料。這些材料幾乎全是謝維立從國外或中國香港購買后,經水路運回。如園中醒目的風水打虎鞭就是“謝維立去信給在美國的親人,要他們在德國訂造的2條上等鋼質柱子,分節(jié)用船運回立園PJIll]0立園專為運送材料方便而開鑿直通潭江的運河,至今依然行使航運功能:大量西式新型建筑材料雖然改變了立園傳統(tǒng)園林風貌,但立園整體表達意趣依然是中國古典式的。牌坊、蹲獅、傳統(tǒng)石質欄桿、屋脊吻獸、風水井、水榭及風水塔等均散發(fā)出強烈的中國傳統(tǒng)文化意味。具有西式風貌的建筑鳥巢和花藤亭并置其中,也是取中國文化“烏語花香”之意境。
中式與西式樣式同處而和諧統(tǒng)一。立園在“洋為中用”思想指導下,將西方新材料、新技術與本土建筑文化、生活習俗相結合,設計和創(chuàng)造了新穎的園林建筑式樣,成為近代嶺南園林設計史上具有重要貢獻的園林之一。最典型的案例莫過于園中命名為“思源亭”
的井亭,本是為解子嗣不旺而興建的風水亭。營建立園之時,正是梁板結構技術、拱券結構技術和懸挑結構技術取代磚木結構成為開平地方建筑主流技術的時期。此時開平鄉(xiāng)土民居碉樓中普遍出現用于防御射擊的懸挑半封閉式圓形碉角臺,俗稱燕子窩,后逐漸發(fā)展為開平地方性建筑符號。立園設計者對燕子窩符號進行抽象與重組,結合傳統(tǒng)風水亭特點,利用水泥等材料特性,發(fā)展出一種新式亭,別有一番現代趣味;ㄌ偻な菆@中養(yǎng)花的小品建筑,取意花香。亭平面方形,上覆蓋圓拱頂,四壁皆為通透鋼筋水泥漏花墻。外觀雖西化,然細細琢磨,所有水泥花墻的圖案紋樣均為中國傳統(tǒng)題材,如海棠花窗、梅花式楹聯(lián)及以云紋、日紋等吉祥紋樣為主題的裝飾漏墻。水泥漏墻做工精美,采用鋼筋水泥制作而成。初看疑為預制裝配式水泥制品,觀其細部,可知水泥花墻系工匠專門為立園獨立設計制作,目前在別的地區(qū)尚未發(fā)現。這些制作反映出工匠對水泥鋼筋新材料特性有充分了解,并能熟練利用其性能進行設計制作。
由于時代發(fā)展,立園在使用新型建筑材料方面較西園等更具有創(chuàng)新性,已超越照搬西方建筑形式的階段。能充分利用材料特性,結合嶺南傳統(tǒng)建筑特點,因地制宜地進行設計。這種傳統(tǒng)與現代技術相結合的命題,今天依然是建筑設計界討論的熱點。我們發(fā)現早在20世紀20年代的立園中已經得到充分的重視和較完美的回答。
5結語
嶺南私家園林在使用新型建筑材料方面有著悠久傳統(tǒng),從最初簡單模仿、熟練借鑒而至運用自如的設計,經歷了漫長的歷史階 段。從現存案例來分析,我們可知新型建筑材料運用和園林所處具體地理位置有著密切的關系;浿袌@林較粵東園林更早運用西式建筑材料,這與廣州口岸比汕頭口岸更早開放不無關系。
不可勝數的嶺南園林早已湮沒不見。本文所舉案例雖數量有限,卻為我們相略勾勒了20世紀初期嶺南私家園林在接受和運用新型建筑材料的歷史軌跡。值得強調的是,清末民初嶺南傳統(tǒng)園林對待西式文化“由表及里”的理解和吸收,均與近代嶺南建筑發(fā)展一脈相承,同時也為近現代嶺南建筑的發(fā)展提供了有益啟迪。要深入研究和探討這個問題,僅僅關注園林建筑本身是不夠的,還要涉及嶺南其他建筑類型研究,以及深入到近代經濟、近代社會等相關領域研究課題。
參考文獻:
【1】周維杈。中國古典園林史【M1北京:清華大學出版社,1990。
【2】陳薇。中國私家園林的流變【J】。建筑師,1999(10):104—108。
【3】李國榮,林偉森。廣州十三行紀略【M】。廣州。廣東人民出版社,2006:83。
【4】賈植芳近代中國經濟社會【M1沈陽:遼寧教育出版社,2003:112—113。
【51孟憲軍。從嶺南園林看中外文化交流【D】廣州:暨南大學,2001.23。
【6】楊宏烈。廣州泛十三行商埠文化遺址開發(fā)研究【M】廣州:廣東人民出版社,2006:52。
【7】李長莉晚清上海社會的變遷——生活與倫理的近代化【M】。天津:天津人民出版社2002。
【8】何兆恒。嶺南名園數清暉【M】。廣州:廣東旅游出版社,2000 12。
【9】陸琦。潮陽西園【J】。廣東園林,2007(2):78—79。
【10】鄧其生,彭長歆潮陽西園:中西合璧的嶺南近代園林【J】中國園林,2004(6):54—57。
【11】張健人,黃繼燁。開平立園【M】。廣州:廣東人民出版社,2004:51。
1、凡本網注明“來源:建設工程教育網”的所有作品,版權均屬建設工程教育網所有,未經本網授權不得轉載、鏈接、轉貼或以其他方式使用;已經本網授權的,應在授權范圍內使用,且必須注明“來源:建設工程教育網”。違反上述聲明者,本網將追究其法律責任。
2、本網部分資料為網上搜集轉載,均盡力標明作者和出處。對于本網刊載作品涉及版權等問題的,請作者與本網站聯(lián)系,本網站核實確認后會盡快予以處理。
本網轉載之作品,并不意味著認同該作品的觀點或真實性。如其他媒體、網站或個人轉載使用,請與著作權人聯(lián)系,并自負法律責任。
3、本網站歡迎積極投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