巖土工程師

當前位置:建設工程教育網 報錯頁面_建設工程教育網

您訪問的頁面已經離家出走了

您可以:返回 上一頁或者返回首頁
9秒后跳轉到建設工程教育網首頁
 > 正文

2012年巖土工程師考試輔導:專業(yè)案例分析(2)

2011-10-27 11:45 來源: 打印 | 收藏 |
字號

| |

  樓基礎底板裂縫的分析和處理

  摘要:本文針對工程混凝土基礎底板在澆筑后出現(xiàn)裂縫的實例,分析了裂縫產生的原因,并采取了相應的對策,保證了后續(xù)施工的質量。

  一、工程概況

  小湯山久長花園翠柳居6號樓,基礎埋深2.25m,最大寬度30m,最大長度85.2m.在長度方向上設置了兩道后澆帶,分為3個施工段。混凝土整澆長度為:水平向26.1m,豎向30m,混凝土強度等級C35,水泥標號32.5普通硅酸鹽水泥,每立方米水泥用量460kg,澆筑時,室外平均氣溫30℃,混凝土入模溫度為28℃,養(yǎng)護時蓋一層草簾。

  在第一施工段澆筑完畢后兩天,發(fā)現(xiàn)有細小裂縫,凝結后10d左右裂縫逐漸擴大,最后經檢查,裂縫長度7-8cm,深0.3-1.0cm,個別裂縫長度達13-15cm,深1.5cm,寬0.3mm.本工程雖一次整澆面積較大,但底板厚度不大,僅為35cm,澆筑時雖氣溫較高,但經測試混凝土中心溫度與表面溫度差最大僅為11℃,仍滿足要求(《混凝土結構施工及驗收規(guī)范》GB50204-92第4.5.3條:混凝土內部于表面溫度差不宜大于25℃),在新的《混凝土結構施工及驗收規(guī)范》GB50204-2002中,沒有這一規(guī)定,證明溫差并不是裂縫產生的決定因素。

  事實上就是出現(xiàn)了裂縫,后經分析找到了裂縫的原因,對二、三施工段采取了相應的對策,使第二、三施工段未出現(xiàn)裂縫。

  二、分析與對策

  通過各種公式得到如下數(shù)據可見齡期在10~14d時,混凝土的溫度應力值就逐步趕上及超過其抗拉強度,故在2天出現(xiàn)的干縮裂縫處逐步開展,到后期理論計算溫度應力,雖大于混凝土抗拉強度,但因裂縫處已釋放應力,且混凝土握裹力增加,使鋼筋參與工作,裂縫不再繼續(xù)開展。由此判斷出現(xiàn)裂縫的原因:

 。1)水泥用量較大(460kg/m3),32.5號普通硅酸鹽水泥,水化熱過高,收縮量大。

  (2)由于施工當時陽光直射,氣溫較高,風力較大,混凝土表面僅覆蓋一層薄草簾,加之現(xiàn)場灑水養(yǎng)護不夠,水分蒸發(fā)太快,很快出現(xiàn)干縮裂縫。

 。3)由于以上兩條原因,使其混凝土階段溫降過快,溫降過快即綜合溫差ΔT大,則溫度應力就大,故會使干縮裂縫繼續(xù)開展,成其為溫度裂縫。其對策有:

 。1)要求商品混凝土供應商采取措施在不改變水泥品種和混凝土強度等條件下,降低混凝土入模溫度到25℃。選擇較適宜的氣溫澆筑混凝土,盡量避開炎熱天氣。采用低溫井水攪拌混凝土,并對骨料噴冷水霧進行預冷,對骨料進行護蓋或設置遮陽裝置避免日光直曬,運輸混凝土時也搭設避陽設施,以降低混凝土拌合物的入模溫度。摻加相應的緩凝型減水劑,如木質素磺酸鈣等。在混凝土入模時,采取措施改善和加強入模的通風,加速模內熱量的散發(fā)。

 。2)澆筑混凝土后滿鋪一層塑料布,以保證水分不易蒸發(fā),保持混凝土表面良好溫度。

 。3)蓋兩層草簾放慢溫降速度,減少綜合溫差。

建設工程教育網整理

責任編輯:小蜻蜓
班次推薦

4大班次+考前模擬題 提升學習效果;

經典班次組合 專家在線答疑!

特色通關班:當期考試結束后一周關閉
特色無憂班:報名或考試當期不過,第二年免費學

4大班次+考前模擬題+1套預測試題

智能交互課件 階段測試點評!

精品通關班:當期考試結束后一周關閉
精品無憂班:報名或考試當期不過,第二年免費學

考前模擬題+2套預測試題+考前沖關寶典

名師定期直播 一對一跟蹤教學

實驗通關班:當期考試結束后一周關閉
實驗無憂班:報名或考試當期不過,第二年免費學

考前模擬題+3套預測題+沖關寶典+考前重點

大數(shù)據分析小灶教學 私人定制服務!

定制通關班:當期考試結束后一周關閉
定制無憂班:報名或考試當期不過,第二年免費學

以知識點為單元 十分鐘一堂課

智能交互課件 階段測試點評

報同科目輔導 享7折優(yōu)惠!

最新資訊
版權聲明

1、凡本網注明“來源:建設工程教育網”的所有作品,版權均屬建設工程教育網所有,未經本網授權不得轉載、鏈接、轉貼或以其他方式使用;已經本網授權的,應在授權范圍內使用,且必須注明“來源:建設工程教育網”。違反上述聲明者,本網將追究其法律責任。
  2、本網部分資料為網上搜集轉載,均盡力標明作者和出處。對于本網刊載作品涉及版權等問題的,請作者與本網站聯(lián)系,本網站核實確認后會盡快予以處理。
  本網轉載之作品,并不意味著認同該作品的觀點或真實性。如其他媒體、網站或個人轉載使用,請與著作權人聯(lián)系,并自負法律責任。
  3、聯(lián)系方式:010-82326699 / 400 810 5999。

返回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