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鑒定內(nèi)容和方法: 超基性巖:橄欖巖、輝石巖、角閃巖、金伯利巖
基性巖:輝長巖、輝綠巖、玄武巖
中性巖:閃長巖、安山巖、正長巖、粗面巖
酸性巖:花崗巖、流紋巖
脈巖:煌斑巖、細晶巖
對照所列巖漿巖的主要鑒定特征,在肉眼下借助于放大鏡、小刀等觀察不同巖石類型的主要礦物成分、結構構造等特征。
二、巖漿巖肉限鑒別方法和步驟
對巖漿巖手標本的觀察,—般是觀察巖石的顏色、結構、構造、礦物成分及其含量、最后確定巖石名稱。
1)顏色:主要描述巖石新鮮面的顏色,也要注意風化后的顏色。
直接描述巖石的總體顏色,如紫、綠、紅、褐、灰等色。有的顏色介于兩者之間,則用復合名稱,如灰白色、黃綠色、紫紅色等。
巖漿巖的顏色反映在暗色礦物和淺色礦物的相對含量上。一船暗色礦物含量》60%稱暗色巖;在60—30%的稱中色巖;《30%則稱淺色巖。
2)結構:根據(jù)巖石中各組分的結晶程度,可分為全晶質(zhì)、半晶質(zhì)、玻璃質(zhì)等結構。
巖漿巖結構的描述內(nèi)容和方法:
全晶質(zhì)
顯晶質(zhì)
粗粒:》5mm;中粒:1~5mm;細粒:
不等粒:描述最大、最小及中間大小顆粒的大小及含量
似斑狀結構:大的為斑晶,小的為基質(zhì)。描述斑晶基質(zhì)的相對含量,成分、形狀,大小
隱晶質(zhì)
描述顏色、斷口特點
半晶質(zhì)
斑狀結構(玻璃質(zhì)+結晶質(zhì)):描述斑晶成分、形狀、顆較大小及含量;基質(zhì)部分的含量,顏色、斷口特點
玻璃質(zhì)
描述顏色、斷口特點
3)構造:侵入巖常為塊狀構造,巖石中的礦物無定向排列;噴出巖常具氣孔狀、杏仁狀和流紋狀構造。要注意描述氣孔的大小、形狀、杏仁的充填物及氣孔、杏仁有無定向排列。
4)礦物成分:礦物成分及其含量是巖漿巖定名的重要依據(jù)。巖石中凡能用肉眼識別的礦物均要進行描述。首先要描述主要礦物的成分、形狀、大小、物理性質(zhì)及其相對含量,其次對次要礦物也要作簡單描述。
5)次生變化:巖漿巖固結后,受到巖漿期后熱液作用和地表風化作用,往往使巖石中的礦物全部或部分受到次生變化,若變化較強,就應描述它蝕變成何種礦物。如橄攬石、輝石易成蛇紋石,角閃石、黑云母常變成綠泥石,而長石則變成絹云母、高嶺石等。
1、凡本網(wǎng)注明“來源:建設工程教育網(wǎng)”的所有作品,版權均屬建設工程教育網(wǎng)所有,未經(jīng)本網(wǎng)授權不得轉載、鏈接、轉貼或以其他方式使用;已經(jīng)本網(wǎng)授權的,應在授權范圍內(nèi)使用,且必須注明“來源:建設工程教育網(wǎng)”。違反上述聲明者,本網(wǎng)將追究其法律責任。
2、本網(wǎng)部分資料為網(wǎng)上搜集轉載,均盡力標明作者和出處。對于本網(wǎng)刊載作品涉及版權等問題的,請作者與本網(wǎng)站聯(lián)系,本網(wǎng)站核實確認后會盡快予以處理。
本網(wǎng)轉載之作品,并不意味著認同該作品的觀點或真實性。如其他媒體、網(wǎng)站或個人轉載使用,請與著作權人聯(lián)系,并自負法律責任。
3、聯(lián)系方式:010-82326699 / 400 810 599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