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4小時客服電話:010-82326699
  • 官方號
    微信公眾號
    熱門資訊,實時推送
    微信號:jianshe99zb
    官方視頻號
    免費直播,訂閱提醒
    微信掃碼即可關注
    考試指導老師
    掃碼了解并領取資料
    微信掃碼即可添加
    官方抖音號
    分享更多建工日常
    抖音掃一掃關注
  • APP下載
    掃一掃,立即下載
    醫(yī)學教育網APP下載

    開發(fā)者:北京正保建工教育科技有限公司

    蘋果版本:8.5.0

    安卓版本:8.5.0

    應用涉及權限:查看權限>

    APP:隱私政策:查看政策>

  • 當前位置:建設工程教育網 > 咨詢工程師 > 備考資料 > 復習資料

    2020咨詢工程師宏觀經濟政策考點:宏觀經濟運行的衡量等基礎考點

    2019-04-19 18:32 來源:建設工程教育網
    打印
    字體:

    2020咨詢工程師宏觀經濟政策考點:宏觀經濟運行的衡量等基礎考點如下,供考生們學習。

    一、宏觀經濟運行的衡量

    (一)產出的衡量

    1.國內生產總值(GDP)

    (1) 概念:指一個國家(或地區(qū))所有常住單位在一定時期內生產活動的最終成果。

    (2) 名義 GDP 和實際 GDP:名義 GDP 是用實際市場價格衡量的 GDP.實際 GDP 則按固定價格或不變價格(如 2000 年價格)來計算。

    (3)核算方法:生產法、收入法和支出法。

    ①生產法:國內生產總值(GDP) = 第一產業(yè)(企業(yè))增加值 + 第二產業(yè)(企業(yè))增加值 + 第三產業(yè)(企業(yè))增加值

    ②收入法:國內生產總值(GDP)=工資+租金+利息+利潤+折舊+間接稅

    ③支出法:國內生產總值(GDP)=消費(c)+投資(I)+政府購買(G)+凈出口(x)

    (4)潛在 GDP:指經濟處于充分就業(yè)時的產出,是在保持價格相對穩(wěn)定的情況下,一國經濟所能生產的最大產量。

    2.國民生產總值(GNP)

    (1)概念:指一個國家(或地區(qū))所有常住單位在一定時期內收入初次分配的最終結果。

    (2)與 GDP 的區(qū)別:GNP 以國民為界,GDP 以國土為界。

    國民生產總值(GNP)=GDP+來自國外的要素收入一向國外的要素支付

    3.其他衡量產出與收入的指標

    (1) 國民生產凈值(NNP)與國內生產凈值(NDP):國內生產凈值(NDP)= 國內生產總值-折舊

    國民生產凈值(NNP)= 國民生產總值-折舊

    (2) 國民收入(NI):它體現為一個國家或地區(qū)一定時期內生產要素收入,即工資、利息、租金和利潤的總和。國民收入= 國民生產凈值-企業(yè)間接稅

    (3) 個人收入(PI):一國以當年價格(或不變價格)計算的個人一年內所得到的收入總和。個人收入 = 國民收入-公司未分配利潤-社會保險稅-凈利息+紅利+政府向個人的轉移支付+個人利息收入

    (4)個人可支配收入(DPI):個人可支配收入 = 個人收入-個人稅收支付

    【例題。單選題】按支出法統(tǒng)計的 GDP,是對一個經濟體在一定時間內所有個人和部門購買最終產品和勞務的支出的匯總,其組成部分包括消費、投資、政府購買和( )。

    A.出口 B.進口

    C.進出口 D.凈出口

    答案:D

    解析:支出法核算 GDP,GDP =消費(c)+投資(I)+政府購買(G)+凈出口(x)。

    【例題。單選題】國內生產總值是指( )。

    A.一個國家所有常住單位在一定時期內收入初次分配的最終結果

    B. 所有常住單位在一定時期內生產的全部貨物和服務價值扣除同期中間投入的全部非固定資產貨物和服務價值的差額

    C.所有常住單位在一定時期內生產的全部貨物和服務價值扣除折舊

    D.國民生產總值加上國外凈要素收入

    答案:B

    解析:GDP 的核算

    【例題。多選題】在國民經濟核算中,按收入法計算 GDP 的組成部分包括( )。

    A.租金 B.投資

    C. 間接稅 D.折舊

    E.利潤

    答案:ACDE

    解析:收入法核算 GDP,GDP =工資+租金+利息+利潤+折舊+間接稅。

    (二)就業(yè)與失業(yè)的衡量

    1.就業(yè)、失業(yè)的統(tǒng)計概念

    (1)統(tǒng)計方法。

    分為四種狀態(tài):非勞動力、勞動力、就業(yè)、失業(yè)

    (2)失業(yè)率:失業(yè)率 = 失業(yè)人口 / 總勞動力人口

    2.失業(yè)的類型

    咨詢工程師考點

    3.充分就業(yè)和充分就業(yè)失業(yè)率

    (1)充分就業(yè)并不意味著零失業(yè)率。因為摩擦性失業(yè)和結構性失業(yè)在動態(tài)經濟中是不可避免的。

    (2)充分就業(yè)失業(yè)率是周期性失業(yè)率為零時的失業(yè)率,又被稱作自然失業(yè)率。充分就業(yè)失業(yè)率等于摩擦性失業(yè)率和結構性失業(yè)率之和,是穩(wěn)定狀態(tài)的失業(yè)率,是經濟長期中趨近的失業(yè)率。

    (三)價格水平變動的衡量

    1.通貨膨脹

    (1)概念:是指總物價或一般物價水平在一定時期內持續(xù)的普遍的上升過程,或者說貨幣價值在一定時期內持續(xù)的下降過程。

    當總物價水平下降(即通貨膨脹率為負)時,被稱作通貨緊縮。通貨膨脹率則是指總物價水平變化的程度。

    (2)通貨膨脹的類型。

    ①溫和的通貨膨脹,10%以內,也稱爬行式的通貨膨脹。

    ②嚴重的通貨膨脹,10%~100%,也稱兩位數的通貨膨脹。

    ③惡性的通貨膨脹,年物價水平上升速率超過 100%.

    (3)通貨膨脹的成因。

    ①需求拉動型通貨膨脹:指總需求過度增長,遠遠超過總供給所引起的通貨膨脹,即太多的貨幣追逐有限的貨物。

    ②成本推動型通貨膨脹:指在沒有超額需求的情況下由于供給方面成本的提高所引起的一般價格水平持續(xù)和顯著的上漲。

    ③需求拉動與成本推進相互作用型通貨膨脹:指由于總需求和總供給兩方面因素的共同作用所引起的一般價格水平上漲。

    ④結構性通貨膨脹:是指經濟結構不平衡引起的一般物價水平的持續(xù)上漲。

    2.衡量價格水平變動的指標

    (1) 消費物價指數(CPI):度量普通消費者購買一組固定消費品(包括食品、住房、服裝及醫(yī)療服務等)的價格變動。

    (2) GDP 平減指數:名義 GDP 和實際 GDP 的比率。

    (3) 生產價格指數(PPI):衡量生產或批發(fā)環(huán)節(jié)的價格指數

    二、宏觀經濟的不穩(wěn)定性:經濟周期

    (一)經濟周期的定義、形式、衡量

    1.定義:是經濟活動水平的交替增長和下降,持續(xù)時間通常為 2~10 年,它以大多數經濟部門的擴張或收縮為標志。

    2.經濟周期的形式:衰退和擴張兩個階段。

    3.經濟周期的衡量

    (1) 周期性波動是用實際 GDP 與長期增長趨勢背離的程度來衡量的。在衰退時期,實際GDP 低于潛在 GDP;在經濟高漲時期,實際 GDP 會在短期內高于潛在 GDP.

    (2) 衰退。當實際產出連續(xù) l~2 年下降,而實際 GDP 與潛在 GDP 之間的缺口并不大時, 經濟的下降被稱作衰退。

    (3) 蕭條。當實際產出持續(xù)下降,實際 GDP 與潛在 GDP 之間的缺口巨大時,經濟的下降被稱作蕭條。

    (二)經濟周期中的失業(yè)和價格水平

    1.經濟周期中的失業(yè)

    (1)當經濟處于潛在產出水平時,實際失業(yè)率等于自然失業(yè)率,等于摩擦性失業(yè)率加結構性失業(yè)率,周期性失業(yè)為零;

    (2)當經濟處于潛在產出水平以下時,實際失業(yè)率高于自然失業(yè)率,等于摩擦性失業(yè)率、結構性失業(yè)率以及周期性失業(yè)率之和;

    (3)當經濟處于潛在產出水平以上時,實際失業(yè)率低于自然失業(yè)率,此時會伴隨快速的通貨膨脹。

    2.經濟周期中的價格水平

    (1)當經濟明顯處于潛在產出水平以下,遠離充分就業(yè)狀態(tài)時,會伴隨通貨緊縮或受其威脅;

    (2)當經濟接近或處于潛在產出水平時,由于各種經濟資源供給陸續(xù)出現瓶頸,價格水平上漲的節(jié)奏會加快;

    (3)當經濟處于潛在產出水平以上,接近或達到最大能力時,經濟難于或無法供給更多的資源,通貨膨脹率會很高并保持增長。

    (三)周期性波動的原因

    經濟周期性波動來自于總需求或總供給的變動沖擊,通常是由總需求的變動引起。當消費者、企業(yè)及政府改變總支出水平時,波動就會發(fā)生。總需求大幅下降會導致衰退或蕭條, 經濟活動的大幅上升將會導致通貨膨脹。此外,重大發(fā)明發(fā)生的無規(guī)律性、自然災害與戰(zhàn)爭等隨機事件發(fā)生以及經濟政策失誤等也是導致經濟波動的原因。

    (四)周期狀態(tài)監(jiān)測指標—PMI

    PMI:采購經理指數

    PMI50 為榮枯分水線。

    當 PMI 大于 50 時,說明經濟在發(fā)展; PMI 略大于 50,說明經濟在緩慢前進;越大于 50 說明經濟發(fā)展越強勢。

    當 PMI 小于 50 時,說明經濟在衰退; PMI 略小于 50,說明經濟在曼慢慢走向衰退;越小于 50 說明經濟衰退越快。

    三、總需求與總供給

    (一)總需求(AD)

    1.概念:經濟中的所有實體(消費者、企業(yè)、政府和外國人)在其他條件不變的情況下,在每一個價格水平上愿意購買的總產出數量。

    2.總需求的構成:消費需求(c),投資需求(I),政府需求(G),以及凈出口(x)。

    3.影響總需求變動的因素

    (1)政策因素:貨幣政策、財政政策

    (2)外生變量:國外產出、資產價值、技術進步、其他

    (二)總供給(AS)

    1.概念:在其他條件不變的情況下,經濟體內的企業(yè)在每一個價格水平上所愿意生產和出售的商品和服務的數量。社會的總供給量和物價水平之間呈現正向相關的關系。

    2.構成

    (1)按照供給物形態(tài):產品供給和服務供給;

    (2)按照最終用途:消費品供給和投資品供給;

    (3)按照來源:國內供給和國外供給。

    3.總供給(AS)變動的決定因素

    (1)潛在產出:投入品、技術和效率

    (2)投入成本:工資、進口品價格、其他投入品價格

    (三)總供給和總需求共同決定實際產出水平和價格總水平

    1.總供求的均衡決定實際產出水平和價格水平

    AD 和 AS 的交點決定均衡國民產出和價格水平。在均衡點的上方,總需求小于總供給, 價格面對向下的壓力;在均衡點的下方,總需求大于總供給,價格面對向上的壓力。

    2.實際均衡產出不一定等于充分就業(yè)的產出(潛在產出)

    在經濟運行于長期趨勢線下方時,總需求(AD)低于充分就業(yè)條件下的總需求水平,從而與總供給(AS)形成低水平均衡,決定了低于潛在產出水平的產出。

    2.實際均衡產出不一定等于充分就業(yè)的產出(潛在產出)

    在經濟運行于長期趨勢線上方時,總需求(AD)高于充分就業(yè)條件下的總需求水平,從而與總供給(AS)形成高水平均衡,決定了高于潛在產出水平的產出。

    宏觀經濟政策的目標是使實際均衡產出趨近于充分就業(yè)條件下的潛在產出水平。

    【例題。單選題】按支出法統(tǒng)計的 GDP,是對一個經濟體在一定時期內社會成員購買最終產品和勞務的支出的匯總,其組成部分包括消費、投資、政府購買和( )。

    A.出口 B.進口

    C.進出口 D.凈出口

    答案:D

    解析:GDP=C+I+G+NX

    【例題。單選題】目前我國部分應屆大學生畢業(yè)后,處于正在尋找工作的狀態(tài),這屬于( )。

    A.摩擦性失業(yè) B.結構性失業(yè)

    C.周期性失業(yè) D.自愿性失業(yè)

    答案:A

    解析:摩擦性失業(yè)是指在生產過程中由于難以避免的摩擦造成的短期、局部性失業(yè)。

    【例題。多選題】

    下列屬于總需求構成的是( )。

    A.生產需求 B.出口需求

    C.政府需求 D.個人需求E.消費需求

    答案:CE

    解析:總需求的構成包括消費需求、投資需求、政府需求、以及凈出口需求。

    【例題。單選題】

    通常引起經濟周期性波動的主要因素是( )。

    A.總供給的變動

    B.總就業(yè)的變動C.總需求的變動D.價格總水平變動

    答案:C

    解析:經濟周期性波動來自于總需求或總供給的變動沖擊,通常是由總需求的變動引起。

    四、宏觀經濟政策目標與工具

    (一)宏觀經濟政策的目標和路徑

    1.宏觀經濟政策目標(四大目標)

    □充分就業(yè)

    □價格穩(wěn)定

    □國際收支平衡

    □經濟增長

    2.宏觀經濟政策的路徑

    穩(wěn)定經濟的政策主要是通過影響總需求而發(fā)生作用,即主動地運用貨幣政策和財政政策

    積極地影響總需求水平。

    (二)宏觀經濟政策工具1.貨幣政策

    (1)貨幣政策的根本目標

    ○幫助經濟達到無通貨膨脹、充分就業(yè)條件下的總產出水平。

    (2)實現路徑

    ○中央銀行通過調節(jié)商業(yè)銀行持有的超額準備金規(guī)模,來改變商業(yè)銀行體系的貸款能力,控制整個經濟的貨幣供給量。

    (3)貨幣政策工具

    ○公開市場業(yè)務(最重要)

    ○準備金率(強有力,較少被采用)

    ○貼現率

    (4)貨幣政策類型

    ○寬松貨幣政策

    ○緊縮貨幣政策

    (5)貨幣政策對貿易平衡的影響

    ○當存在巨額貿易逆差(赤字)時,寬松的貨幣政策能夠降低利率,進而使本幣的國際價值貶值,導致出口增加、進口下降,凈出口的上升有助于恢復貿易平衡;

    ○當存在巨額貿易順差(盈余)時,緊縮的貨幣政策能夠提高利率,進而使本幣升值, 導致出口下降、進口增加,凈出口的下降有助于恢復貿易平衡。

    2.財政政策

    (1)酌情使用的財政政策

    ○擴張性的財政政策-增加政府開支、減稅、組合使用上述兩種辦法。

    ○緊縮性的財政政策-削減政府支出、加稅、組合使用以上兩種措施。

    (2)非酌情使用的財政政策-自動或內在穩(wěn)定器

    ○稅收增加(減少)使支出和總需求降低(上升)。

    ○轉移支付(或“負稅收”)與稅收收入的表現恰好相反。

    五、經濟增長

    含義:經濟增長代表的是一國潛在 GDP 或國民產出的增加。它決定一國生活水平提高的速度。

    (一)衡量經濟增長的指標

    GDP 增長率

    □人均 GDP 增長率

    □勞動生產率

    (一)衡量經濟增長的指標

    □全要素生產率

    △全要素生產率(Total Factor Productivity)是指經濟增長中減去所有投入要素(勞動力、資本)加權平均后的總和增長,也就是經濟增長中除去勞動力、資本等要素投入的貢獻后的“余值”部分。

    (二)經濟增長的要素和主要源泉經濟增長的要素

    △人力資源(勞動力的供給、教育、紀律、激勵);

    △自然資源(土地、礦產、燃料、環(huán)境質量);

    △資本(機器、工廠、道路);

    △技術(科學、管理、企業(yè)家才能) 經濟增長要素之間的關系

    △總生產函數-Q=AF(K,L,R)

    (三)促進長期增長的政策鼓勵技術進步

    增加國家人力資源儲備的教育和培訓投資

    實施有助于增加國民儲蓄、投資和研究開發(fā)活動的稅收政策

    • 公開課
    • 輔導課程
    • 免費直播
    新人有禮:體驗課+免費資料+專享優(yōu)惠
    精品題
    上千道典型習題
    仿真密卷 3
    精準攻克失分點
    專業(yè)題目解析
    單科¥99元起
    查看詳情
    建筑刷題寶

    · 全國聯考

    · 模擬實戰(zhàn)

    · 真題精選

    免費 掃碼免費做題
    學習社區(qū)
    • 備考交流
    • 微信
    • 抖音
    • 視頻號
    拒絕盲目備考,加學習群共同進步!
    尋找學習搭子
    回到頂部
    折疊